邮箱登录 / 收藏本站  
产品搜索: 今天是:2025年9月3日 星期三 
   
网站首页 > 陶艺文萃 > 紫砂杂谈
芳桥周培源故居
  • 作者:转载    来源:转载    时间:2010/8/10    点击:2092
    周培源教授是蜚声海内外的科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我国科技界的卓越领导人,为捍卫世界和平做出杰出贡献的中国人民的和平使者;积极促进国际科技交流与合作的人民外交家,也是一位大力推进学术交流与科学技术普及的热心倡导者。生前为全国政协副主席,九三学社中央委员会名誉主席,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名誉主席,北京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
    周培源历任清华大学教授、教务长、校务委员会副主任,北京大学教授、教务长、副校长、校长;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数理学部常务委员、副院长及主席团成员;中国科协书记处书记,全国委员会副主席、代主席、主席,中国物理学会理事长、名誉理事长,中国力学学会副理事长、名誉理事长;九三学社中央委员会委员、常委、副主席、主席;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第五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第三、第四、第五、第六、第七、第八届全国政协常委,第五、第六、第七、第八届全国政协副主席。还曾经担任中国人民争取和平与裁军协会会长、中国人民外交学会副会长、中波友好协会会长。是我国科学家中最早担任国际理论与应用力学联合会理事、国际科学联合会理事会理事及出席世界科学工作者协会全体大会的首席代表,并与1962年当选为世界科协副主席。1980年,获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名誉法学学士学位,1980年和1985年两次获美国加州大学理工学院“具有卓越贡献的校友奖”。
    周培源1902年8月28日出生于江苏省宜兴市,1993年11月24日在北京溘然长逝,享年91岁,是一位经历了近一个世纪岁月的世纪老人。 
周培源故居简介
    周培源故居位于宜兴东北郊二十公里的宜兴市芳桥镇后村村。1986年9月著名科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周培源和两个妹妹一起把这幢老屋无偿赠送给了家乡,并创办了“芳桥乡后村青少年科普文化活动站”,1981年11月8日周老从北京亲自赶来参加活动站的剪彩仪式并为活动站题写了站名。1995年3月17日周培源故居被列为宜兴市第一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01年被列为无锡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1996年宜兴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周培源故居座北朝南,是周培源教授的父亲周文伯于清末明初时建造。故居外还有两处祖居,一处在村东老墙门,一处在后村河南,都是中国老式院墙。故居建造前周家有三喜临门:文伯公实业救国事业兴旺;自己高中清末秀才;几代单传又得贵子。自然喜不胜收。文伯公终身喜好地舆学,故居选址破费心血,几经斟酌比较最终选定现在的头枕后村河,脚架乌龟山的风水宝地。并在后村河的源头构筑乌龟尾,从而使河水不外流,财气不外泄。公认是一块得天独厚的好地。
    周培源故居为四间三进,亦新亦旧亦东亦西格式。第一进面阔四间14米,进深8架8米,设东西两个大门,西门为正门,一般并不开启,每逢重大节庆或有贵客登门才隆重恭迎。东门为常开的大门,内有饭堂和膳厨灶头。第二进为四间二层楼房,面阔14.3米,进深7架7.5米。东南侧有一长廊与前进房屋相连,是家人进出的通道。楼下是厅堂和书房,楼上是家人的卧室。二、三进之间有一天井,天井内有水井一口。东西两侧为二层厢房,西厢房为楼梯间,可直达二、三进的二楼。第三进为转楼,正面四间为二层,进深6架6.4米,东西两侧各为三间二层楼,和二进的主楼连成凹字形院落布局。院顶原用玻璃筒瓦覆盖,村民呼之为玻璃屋,冬天非常温暖,后散失。1986年维修时改用现在的平面玻璃。内屋所有窗户都用玻璃,这在当时农村是十分罕见的。现在故居的北面,隔开一个弄堂,周家还有一处房屋是堆草、圈马养牛饲猪的地方,著名的沼气池就建在这里,解放后已分给村民居住。
周培源的祖上 
    这幢房屋见证了周文伯的辉煌和贡献。据传很早以前后村全姓周,是阳羡第一人物周处将军的后裔。因周将军的故里在后村南的岱华山脚下的西周埠,后村处在西周埠后面,故称为后村,喻示前后一贯,一脉相承。
周培源教授的曾祖父是位族长,但十分贫穷,除做长工外还到南山为人采石,一天只有28个铜钱。到祖父周裕田时家境渐渐好转,最后拥有良田300多亩,成为了村上的首富。父亲周文伯因家境宽裕,自幼读书中过秀才,两次赴南京乡试均未中举而终身遗憾。文伯公年轻时深受康梁维新变法的影响,倾向变革致力于实业救国,先后创办了昌达渔业公司使百亩荒滩成为鱼池;利用陶器公司使宜兴陶瓷在南京、上海得到传扬;宜东社蚕行开创了与外商贸易的先例;大有第六蚕种场为宜兴发展蚕桑提供了虎牌蚕种。他还开办信成木行,率先使用肥田粉、农药、抽水机,二十年代初推广沼气,建造沼气池,村上人惊奇地称其为“神仙灯”,到九十年代仍能点灯做饭。他兴头发起建造的后村小学﹙当时叫作人小学﹚是当时宜兴最时尚的校舍。他为人正直正派,刚正无私乐于助人,村上发生纠纷都愿找他评判说理,被村民誉为“大先生”。后村也是远近闻名的无毒无嫖无辍学无忤逆无偷盗的模范村。所有这些都深深地影响了儿子周培源,使之成为正直有公益心的人。
周培源与故居
    周培源与故居有着千丝万缕无法割舍的情感。三岁半时,他到村东的族学读了四年多的私塾,1910年后又去夏芳进由一位出过国的进士办的洋学堂——养源小学读书。辛亥革命以后因父亲周文伯在南京上海做生意而就读于金陵大学附属小学、上海市实验小学——万竹小学等多所小学读书。每到寒暑假周培源都要回到老家度假。这时是周培源最快乐最高兴的时候,他会去参加农活,如放牛、喂马、划船、插秧。有几次父亲还逼着他甩猪粪,告诉他要知稻米香,先闻猪屎臭的道理。他还会参加村里的传统节目调马灯、舞龙灯等游戏,玩到很晚才依依不舍地回家。他和村里一个叫扣头的小长工可谓二十分的要好,整天形影不离,直到解放扣头都一直在周家帮忙。解放以后扣头及他的子孙几次去北京团聚一直都亲如一家。
    小学毕业以后,周培源在父亲的安排下先后进过上海四川北路的一所基督教会中学、南洋商业学校、杭州甲种蚕桑学校读书,都因志趣不合而退学了。后来私自考取上海圣约翰大学附属中学,虽然父亲嫌学费昂贵不大乐意,但周培源执意要进只得认可。在这所中学学习不到一年半,1919年震惊中外的“五四运动”爆发了,上海很快也行动起来,周培源满腔热情上街参加示威游行,这下触怒了教会学校的高层,开除了几十个领头的学生,周培源也是其中之一。回到后村,周文伯为儿子的惹是生非遭开除而大怒,整天责备。周培源便躲进附近的潮音寺里自学,有空帮庙里干点杂活。一天周培源偶尔从报纸一角发现一则不起眼的小广告,称北平清华学校在江苏招收五名插班生,便毅然赴南京报名参加考试,从此开始了他著名科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的道路。
    1932年6月18日周培源和北京女子师范大学的学生王蒂澂倾心相爱,喜结连理。不久双双返回后村故居再办宴席庆贺,据村上老一辈回忆,这是村上最热闹的一次婚庆,除故居外还在小学里开办宴席,全村每户一人赴宴,共办一二百桌。1936年周培源根据任教的清华大学的规定,连续工作五年可以休假一年,把妻子和两个女儿送回故居,自己只身赴美国普林斯顿高等学术研究院工作,获得了中国唯一一位与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共事的机会,并参加由爱因斯坦亲自主持的相对论研讨班,对他终身从事的相对论研究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
周培源与家乡
    周培源教授终身心系家乡。虽然九岁后就离乡在外,但始终关心家乡父老的生活和家乡的建设。他曾三次返回故乡。前两次是以全国人大代表的身份了解三年困难时期以及文化大革命以后的情况,第三次是1987年11月与他两个妹妹将600余平方米的故居献给家乡人民作为科普文化活动站,同时将自己1982年获得的国家自然科学奖奖金全部捐出用于活动站添置设施,为活动站题写了站名并亲自参加了剪彩仪式。1990年周培源教授为支持家乡教育事业发展,奖励品学兼优的学生向中国科协基金会捐款一万元,在家乡学校设立“周培源奖学基金”,连续三年委派女儿前来颁奖。1988年周培源与夫人将他们凭工资收入收藏的145幅古代书画珍品捐献给家乡。专家鉴定它们是明清主要书画流派及代表作家的真迹,是“国内一处尚未被发现的古代书画艺术宝藏”。此后周培源夫妇又把捐画所得奖金赠送给他俩曾经工作学习的学校:北京大学、清华大学附中、上海市实验小学、扶余县实验小学、宜兴市芳桥后村小学等。
    1993年11月24日早晨,周培源教授像往常一样早早起床,在夫人病床前问候以后,外出做操打拳。回家以后突感不适,突发心肌梗塞,医治无效,竟离世而去。
    周培源故居记录着这一伟人的成长历程,展示着他爱国爱民的崇高品质,他的无数感人事迹引导着武术青少年奋发图强。我们深信周老高尚的品格、辉煌的业绩将永远令世人景仰。
 
 
 历史文化
 紫砂工艺
 藏壶养壶
 泥料解说
 紫砂杂谈
砂泥张紫砂研究所
 联系人:张集大
 电话:0510-87020848
 手机:13921389430
 传真:0510-87020848
 地址:江苏省宜兴市宜城街道融达汽车城18幢
 邮箱:web@yxsnz.com
 
 
版权所有(C)2011 江南砂泥张紫砂研究所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苏ICP备12015574号-1    | 【管理中心
地址:江苏省宜兴市宜城街道融达汽车城18幢  手机:13921389430  传真:0510-87020848
技术支持:宜兴网络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