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箱登录 / 收藏本站  
产品搜索: 今天是:2025年5月16日 星期五 
   
网站首页 > 陶艺文萃 > 紫砂杂谈
《古龙窑》
  • 作者:转载    来源:转载    时间:2010/8/10    点击:1772
江苏省宜兴丁山镇前墅古龙窑,它始建于明代,是我国仅存的仍在使用的最古老的龙窑。这座古旧的龙窑长约六十米,四周有郁郁葱葱的树木和草丛,分窑头、窑床、窑尾三部分。
宋代颈壶古窑位于宜兴丁蜀镇蠡墅羊山角,与盛产紫砂陶五色土的黄龙山余脉相连。在羊山角东北角有一座旧称“外窑”的长龙窑。经地质勘探,在“外窑”以东地层三点四米以下,有一台条东西走向的古河道,据此推测宋元时可能与蠡河相通。一九七六年,宜兴红旗陶瓷厂基建时在羊山角山附近发机掘出一座宋代紫砂古窑,及大量早期紫砂陶残器、废品堆积。残器以壶、罐两大类。壶为大宗,有高颈壶、矮颈壶和提梁壶三类。呈紫红色,外无釉,是紫砂陶器的雏形。造型除圆形器皿外,还有八方形,可见成型方法已由陶轮拉胚走向泥土镶接。壶嘴、把和为打洞捏塞粘接法,又称“铆钉法”。大部分壶嘴有捏塑龙头型装饰,与南宋流行于南方的龙虎瓶上的捏塑手法一致。南京大学历史系和南京博物馆鉴定,古窑的年代可能早到宋代而盛于南宋。当时(即明以前),紫砂壶只用于煮水、煮茶,比较粗糙。至明洪武七年,龙团茶改散茶后,才逐步由日用品演变成艺术品。 

龙窑一般依山傍水,紧靠山脚,就势而筑,与地平线约成10~15度坡度。龙窑主体是圆柱形窑腔,用窑砖围拱而成,外面涂上泥巴,两侧相隔约70-75厘米,一般长30~80米。窑腔两侧有数十对圆洞,俗称“鳞眼洞”,用了来投放松枝等燃料。点火烧窑时把松枝等燃料由下向上,投入鳞眼洞内燃烧十多个小时。梢好一段,塞上一洞,待全部梢到,将洞全部封好,等待开窑。 

窑户最怕烧“倒窑”、“破窑”和火度不够的”黄窑“。在窑背的第一个鳞眼洞旁常有一块人称”马面“的青石板,上供猪肉一块、豆腐两块、白酒三杯,分别敬土地公公、土地奶奶、陶朱公范蠡。
 
 
 历史文化
 紫砂工艺
 藏壶养壶
 泥料解说
 紫砂杂谈
砂泥张紫砂研究所
 联系人:张集大
 电话:0510-87020848
 手机:13921389430
 传真:0510-87020848
 地址:江苏省宜兴市宜城街道融达汽车城18幢
 邮箱:web@yxsnz.com
 
 
版权所有(C)2011 江南砂泥张紫砂研究所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苏ICP备12015574号-1    | 【管理中心
地址:江苏省宜兴市宜城街道融达汽车城18幢  手机:13921389430  传真:0510-87020848
技术支持:宜兴网络公司